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为孩子们解锁航天的奥秘

时间:2025年10月31日 15:06

  ▌高志强

  《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 大山楂丸船长 楚龙飞 著 大山楂丸船长 绘 大光文化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逐渐变成了我们看不懂的黑箱。

  大语言模型释放AI强大潜能,固态电池突破续航焦虑,人形机器人办起运动会,脑机接口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探月、探火双线并进……中国正在经历一轮前所未有的科技跃迁,深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是大众对这些科技变革的理解却越来越滞后,甚至催生一种技术焦虑,担心被时代抛下。这种焦虑,本质上是科普工作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断裂,碎片化、浅表化的知识传播已经无法解释复杂技术背后的逻辑与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穿透技术黑箱的深度科普,通过系统性叙事将高深科技还原到可感知、可理解的人类经验中。这或许也是“全国科普日”拓展为“全国科普月”的深意所在:用时间的延长让科普的深度与广度得以延展,让公众真正走近科学、读懂前沿科技,而《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正是这种科普思想的鲜活样本。

  首先,书的选题十分出彩,火箭是一个大众所熟知的概念,甚至经常见到——逢年过节时的二踢脚、窜天猴,本质上都是“火箭”,由化学燃料驱动产生反冲力升空,这使得火箭原理具备天然的公众认知基础。同时,现代火箭又代表最前沿的航天科技,一枚火箭集成了材料、动力、控制、通信等尖端技术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今年九三大阅兵集中展示的一系列先进装备中,“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等源于火箭科学的各型导弹都是明星武器,彰显着大国重器的磅礴力量。一边是孩童手中的烟火,一边是划破天际的国之重器,二者之间的张力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极佳的叙事空间。

  《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张力,从“地球摇篮”概念出发,科普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定位,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为何要突破大气层的束缚,驶向深空,将火箭从一种简单的推进工具升华为文明跃迁的象征。接着又以时间线为脉络,铺展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火箭进化图景——古代战争中用于信号传递、火力攻击的“神火飞鸦”是火箭雏形,万户飞天是人类对飞天梦想的最初悲壮尝试,工业革命后火箭进入工程实践阶段,“火箭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用纸笔推演出现代火箭的理论基础,而冯·布劳恩则将理论变为现实研制出V-2火箭,开启了太空时代的大门。此后,太空就从禁区变成人类竞逐的舞台,美苏冷战催生了登月奇迹,钱学森归国,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奠定了关键基础并带领团队开创航天事业,旅行者一号飞往太阳系边缘,再到如今SpaceX实现火箭回收、北斗导航全球组网、中国空间站建成运营、探月探火双线推进。

  更难得的是,书中还创造了一只名为“飞鸭”的拟人卡通小黄鸭形象。它是贯穿全书的导览者,会用有趣的手绘漫画插图为我们讲解火箭的工作原理、轨道计算与姿态控制等复杂知识,用幽默生动的视角带领读者解构复杂原理,降低认知门槛,让原本深奥的技术变得像讲故事一样亲切,让小读者能轻松走进航天科技的世界。同时,“飞鸭”又会闪现在各类现实航天场景中,比如火箭制造车间里戴着安全帽检测零件精度,在发射塔架旁记录燃料加注数据,站在发射中心的观测台注视火箭冲破云层的瞬间,甚至还能跟着火箭一起在太空里遨游、在宇宙里“飞翔”、在未来穿梭,因为这本书不只讲述已知,更鼓励探索未知。

  光速能超越吗?空间维度能跨越吗?宇宙边界在哪里?宇宙有边界吗?这些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也是《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中“飞鸭”要和我们讨论的话题。《火星救援》《星际穿越》《流浪地球》《三体》……科幻作品中对未来航天的想象被细细拆解,用科学原理解析虚构情节的可行性,告诉小读者太空电梯为什么那么难以建造,曲率引擎是否可能实现,虫洞穿越背后有什么科学奥秘,四维空间是否存在又如何感知,该怎么利用引力弹弓加速飞船,又如何在无垠深空中定位航向,熬过漫漫深空航行的孤独与危险,既满足了孩子对“未来航天”的憧憬,又悄悄传递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这些在今天还没有答案的问题,将会化作一粒粒种子,埋进小读者的心中,有朝一日开花结果后成为推动文明向星辰大海迈进的新动力。

  科普不仅要讲清“是什么”,更要揭示“为什么”和“从哪来、到哪去”。

  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学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身的坐标。

  一只不会飞的鸭子,却能化身“飞鸭”,冲破重力的束缚翱翔于星海之间。这恰似我们人类,天生没有翅膀却从未甘心于大地的禁锢,凭借智慧和科学制造出热气球、飞机、火箭等飞行器,用科技为自己“造翼”,一次次打破生理局限的定义,将飞天梦想化为现实。而这种探索精神,正是激励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作品《朝闻道》中说:“当第一个人类仰望星空时,人类的文明便从此开始,之后所做的,不过是对文明进步的推动。”这份深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探索渴望,也正是本书想传递给孩子的核心力量。

  “这些名为尖端科技的‘图案’,我迫切地希望它们被看见,而不是被淹没在时代过于庞大的信息洪流里。”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在序言中写道,“这套书的最大优点,在于把这些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识仔细拆解,带到孩子的视野里,把大火箭拆解成小零件,把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把宇宙天体拉到眼前。”《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以孩子能理解和喜欢的方式,将“仰望星空”的浪漫与“脚踏实地”的科学实践结合,让他们既能从“飞鸭”的星际冒险中感受探索的乐趣,又能从拆解的知识里学习到科学的方法与逻辑,成为其科学启蒙之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