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10月29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盐城市文物局主办,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承办,燕舞集团协办的“人工智能焕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在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召开。

来自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中国文物报社、江苏省文物局和全国部分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文物博物馆单位和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代表等60余人参加会议。
凝聚共识,共启文博数字化新篇

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希别克·努尔旦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机遇,通过推进数字化采集、智能管理和沉浸式展示,让文物古籍“活”起来,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开创科技赋能文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刘旭东表示,江苏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推出"家门口看大展"等活动,接待观众超210万人次,宣传效果显著。相信通过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场景,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顾玉才指出,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精神,是我们文化的根与魂,亟待我们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文明基因的智能重组,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中国文物学会将全力支持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工作,期待与各位携手,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守护文明火种,在数字文明时代赓续中华文脉,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喆主持开幕。
科技赋能,拓展文化遗产新境界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洋系统阐释“以人工智能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路径,表示信息中心要积极推进全行业信息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以北京四次文物普查为例,展示如何通过GIS“一张图”与AI病害识别实现文物资源动态监管与科学决策。

陕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宝收深入解读“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的“2111+N”架构,展现省级平台在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五级协同治理方面的突破。

湖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刘则生动呈现“数智化文博的湖南答卷”,聚焦AI赋能文物“数字永生”,构建从基因库到元宇宙的文明传承体系。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馆长朱海燕分享了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成果。通过构建"时空折叠、跨界共生、智慧生长"三维体系,打造了"盐引疑云"沉浸式体验、AR导览、数字主题展等项目,线上话题阅读量超4000万,接待观众256万人次。未来将持续建设中华盐文化数字资源库,深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研究馆员苏怡,分享故宫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转型历程,揭示数字孪生与知识图谱在文物保护与研究中的核心价值。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丁晓宏系统介绍敦煌30余年数字化之路,重点展示AI在壁画病害识别、文献标点与多模态检索中的前沿应用。

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小朋剖析AI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的局限性,提出“分层治理”框架与可控实施路径。

四川省文物交流和信息中心主任王筱栩聚焦“文物数据采集治理与价值应用路径探索”,提出构建“保护—开发—利用—反哺”的数据生态闭环。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王猛以“用数字方式讲好圆明故事”为主题,展现圆明园在虚拟复原、交互体验与IP转化方面的创新实践。

南京大报恩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胡磊从“共同的遗产”理念出发,分享大报恩寺琉璃塔通过数字创客、沉浸戏剧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与公众共享。
专委会年会顺利召开 夜游盐博沉浸体验
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同期召开,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听取了2025年工作情况及2026年工作计划,并审议了有关事项。

会后,与会代表体验了盐城市博物馆打造的“博物馆之夜”。“盐引疑云”沉浸式探秘、数字人“盐小博”智能导览、AR文物互动等数字化项目,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全过程,展现了新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本次学术交流会暨年会的成功举办,为文博领域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发展的实践路径。站在新的起点,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智能化研究与创新性利用,既是时代使命,也是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未来,盐城市博物馆将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文为引领,扎实做好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在数字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深厚力量。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