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董林杨 本报记者 胡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金融是创新发展的引擎,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让科技金融和产业同向发力,深度融合,这已成为时代重要命题。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来自金融机构、科技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更好发挥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作用”进行深入讨论。
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
金融与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大引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相互交织、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态势不仅重塑了金融业的生态格局,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发展,关键是需要相匹配的金融工具。”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张文龙强调,金融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方式,资本市场的价格决定资源配置的走向,要发挥价格信号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交通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钱斌表示:“金融资源持续向创新领域积聚,科技型企业贷款、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多渠道协同发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以交通银行为例,该行将科技金融作为重点打造的业务特色,构建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体系;建立起“科创易贷、易投、易融、易租”四大产品体系,锻造“链、智、园”三大场景生态,首创“4+3”服务模式;创新主动授信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自主研发“1+N”科技型企业评价模式,实现送贷上门。
数字科技如何为金融业务创新注入活力?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经理叶照表示,需聚焦客户服务精准化、业务服务协同化、管理决策全面化、产能产效全面提升四个方面。从实践来看,南京银行打造“融资、融智、融商、融生活”的数字金融生态,通过“新商会”平台链接企业,依托产业链图谱分析企业上下游关系;搭建“科创管家”平台,为企业提供“找技术、找投资、找园区”等一站式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进入新时代,数字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化之路并非坦途,行业仍面临数据治理深化不足、数据共享存在壁垒等现实问题,亟须推动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钱斌强调,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金融业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云、数、智、链的融合建设,筑牢网络、数据、模型、供应链等安全底线,打造智慧、灵活、韧性、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和数据空间的建设,推进数据要素向资产化、资本化演进,实现数据应用的智慧化、信息化升级。
“大模型在训练的阶段固然需要高质量数据,但实际上,在应用到垂直行业时,我们发现它需要的是知识,所以我们正在推动从数据治理到知识治理的转变。”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丰辉表示,目前,行业还需在数据治理深化和价值释放方面下功夫。
结合厦门国际银行实践,王丰辉认为将科技与数据深度融入业务场景,需要聚焦三个方向构建生态:一是华侨金融的数字化,“华侨金融是我们的基因,也是特色,所以围绕华侨金融,我们打造了跨境一站通数据化平台。围绕跨境金融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解决方案。”二是产业专业化战略,围绕实体经济筛选优势产业赛道,融合产业链与供应链数据,提升企业筛选与风险判断的精准度。三是聚焦银行数字化经营,通过“智慧营销、智慧风控、智慧运营、智慧决策”,以数据与模型驱动业务升级。
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共生
让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是实现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面对跨主体协作壁垒、跨区域标准差异等问题,构建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共生的生态体系,需要多方同向发力。
钱斌表示,共建科技金融产业生态圈,要加快形成科技产业加金融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新格局。“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空间协同,联合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强化与国家级基金的全方位合作,促进数据资本与技术对接,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他强调。
“培养金融人才是高校的职能。”张文龙表示,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开展数据安全、模型优化等基础研究,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撑。
从科技创新实现0到1的突破,到产业创新实现1到N的升级,需要金融、政府等发挥枢纽作用。财通证券董事长章启诚认为:“科技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联动发力。我们要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限,转向生态共荣的协调,从竞争走向竞合,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基于此,财通证券牵头成立浙江省新时代产融协同创新研究院,构建“1369”联动机制,贯通“产业-技术-研究”全链条;与浙江省11个地级市达成战略合作,在省级以上高新区共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链接科创企业与金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