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曹妃甸区坚持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加快发展壮大海洋经济
深入实施“海洋+”行动,推动临港产业聚集
10月21日,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一艘货轮正在靠泊。 本报记者 赵 杰摄
10月17日,唐山市曹妃甸区临港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帮助办事群众填写相关材料。 本报记者 王育民摄□王育民 安 洋 王梦录
码头前,大型卸船机挥臂进行装卸作业;厂房里,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含绿量、含金量高的产品源源不断下线;工地上,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渤海湾畔,潮涌声声,曹妃甸这座现代化滨海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因海而生、依港而兴,曹妃甸的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唐山市曹妃甸区坚持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全力推进港口转型,深入实施“海洋+”行动,推动临港产业聚集,加快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激发蓝色新活力。今年,该区已实施亿元以上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重点项目146个,总投资1859.7亿元。
陆海联动,畅通经济循环
10月17日上午,位于曹妃甸西站东侧的唐山港煤炭储运配套翻车机房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忙着调试翻车机设备。
“这是目前全省在建的最大翻车机房,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现在我们边调试边安排第二个翻车机设备发运。”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运能力。
这样一个项目为何建在曹妃甸?“我国煤炭资源多集中在北方,用煤大户主要在南方。”曹妃甸港口商务经济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东弘解释,经大秦线等铁路线每年有5亿多吨“北煤”运往南方,其中约2亿吨经曹妃甸港外运。
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曹妃甸加快建设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和综合贸易大港,已建设生产性泊位105个,今年前9个月完成货物吞吐量4.18亿吨。
跑出物流加速度,得益于陆海开放双向通道更加畅通。“为提升港口对外开放水平,曹妃甸加速释放深水大港潜能,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腹地丰富货源与港口便利交通进行优势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发展、互利共赢。”刘东弘说。
日前,随着首趟货物列车37605次顺利通过,曹妃甸港北站正式开通。
“曹妃甸港北站是曹妃甸港前物流专用线的接轨站,其核心职能是承担大宗货物的集疏运任务。”刘东弘介绍,该站是连接港口与内陆铁路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通过构建“公铁海”多式联运体系,实现港口、物流园区与铁路干线无缝衔接。
9月12日,在2025“疆煤入黔、疆煤入曹”推介活动现场,曹妃甸现代供应链集团新疆(伊吾)内陆港正式揭牌,曹妃甸在跨区域物流枢纽布局上再落关键一子。
为强化腹地对港口的支撑作用,曹妃甸区不断加快内陆港布局建设,持续推进国际班列运行。今年,曹妃甸区增设内陆港1个,内陆港总数达26个。
陆海内外联动,畅通经济循环。曹妃甸区以持续繁荣港口贸易为目标,坚持推进贸易回归,加快引进物流、船代、货代、航运等企业,完善价格指数、交易、金融三大平台,提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业务,推动港口上下水货物贸易本地化。
港产联动,构筑产业高地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溴素供需趋紧,进口依赖度逐渐升高。
近日,中国铁建昆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经济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曹妃甸。该项目将利用曹妃甸钢铁电力园区电厂冷却海水,年生产溴素3万吨。
“这个项目采用全国首台直径16米吹出塔设备,预计明年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曹妃甸钢铁电力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投产后,可大幅提升溴素产能,从原料端为溴素战略资源储备和产业控制提供安全支撑的同时,也为曹妃甸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港促产,港产联动。依托港口的核心优势和腹地产业基础,曹妃甸区精准发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
在位于曹妃甸的唐山南堡经济开发区,依托海盐资源优势,坚持“链”上发力,不断发展壮大海洋化工产业,凭借域内唐山三友集团等数十家工业企业,构建起上游“海盐生产”、中游“两碱一化”、下游“氯气综合利用”的海洋化工循环产业体系。
曹妃甸区深入实施“海洋+”行动,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集聚,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1+1>2”的集群效应。
钢铁电力园区、装备制造园区、化学工业园区……如今,在曹妃甸港区周边,各园区工业企业生产热火朝天。
围绕做优精品钢铁、做强装备制造、延链绿色化工、做大港口商贸物流四大主导产业,曹妃甸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全力推进延链升级。其中,以首钢京唐公司为龙头的钢铁电力园区,通过链式发展,已成为我国北方综合性钢铁基地。
“依托首钢京唐公司精品钢材,我们正实施热轧产线升级等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打造从钢铁、特种钢材生产到深加工的生产链条。”曹妃甸钢铁电力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做优服务,助力企业远航
大厅宽敞整洁、工作人员热情服务、各项数据在大屏幕上跳动更新……走进曹妃甸区临港政务服务中心,现代化服务场景扑面而来。
“政务服务上的一次小优化,就可能为办事企业和群众带来大实惠,进一步助力企业在海洋经济领域远航。”曹妃甸区临港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强说,今年,曹妃甸区系统推进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规定动作上做精做细。目前,企业信息变更事项审批环节已从6个精简为1个,办理时限也由6天压减至2天。
建立帮办工程师队伍、整合标准化资料模板、证照免费邮寄、提供刻章补贴……一个个细致入微又实实在在的便民之举,擦亮了“妃常好”营商环境品牌。
2月,曹妃甸区企业服务中心完成扩能升级,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设立金融、人才、法治等8个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62项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该区已开展信用修复培训、供需对接等各类涉企服务活动30余场次,惠及企业1200余家。选拔64名业务骨干组建涉企服务专员队伍,为企业提供“点对点”增值服务。
唐山多玛乐园是曹妃甸区海洋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此前,长期受限于无直达公交线路,游客出行“最后一公里”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曹妃甸区企业服务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启动涉企诉求闭环处理机制,积极协调区内相关部门围绕线路规划合理性、运营成本测算、游客承载能力等核心问题展开多轮专题磋商。经多方协同攻坚,一条串联多玛乐园、河豚小镇、揽月湾等标志性景区的旅游专线于5月26日正式投入运行。
唐山多玛乐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萍说:“我们提出诉求之后,企业服务中心、新城管委会和城管局积极协调推进。公交线路开通后,游客来多玛乐园方便多了,也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线下与线上协调联动,实现信息资源“集群直达”、政策服务“精准滴灌”。打开“妃常好”企业综合服务线上平台,最新政策、诉求公示及时更新,需方、供方市场信息一目了然。
据了解,该平台在建立各级惠企政策库、全区企业库的基础上,借助AI为企业提供自动匹配推送政策,让企业找政策、找商机不再盲目。同时,创新推出的“惠企政策小红书”首版上线当日点击量破6000次,让政策从“文件里”走进“企业中”。
在曹妃甸区企业服务中心,数字赋能助力企业服务生态智能化发展已成为现实。一方面,线下功能专区服务事项全部引入线上,企业办事实现“足不出户”“数据跑腿”;另一方面,曹妃甸区政务服务大厅投用的AI数智人“曹小云”,可为办事群众提供24小时服务,拥有3秒响应速度、100%关键业务准确率,让企业办事“随时问、即时答”。
稳定透明的法治环境、牢固密实的权益保障网,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曹妃甸区35家涉企执法单位推行“扫码入企”,执法全程留痕可追溯;营商环境诉讼实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涉合同类案件审限内结案率100%;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给企业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