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走进LNG巨轮建造现场:探秘“皇冠上的明珠”如何炼成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6:32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记者 尹文卓

船外,层层脚手架紧密包围;船舱内,一片由银色殷瓦钢构成的低温世界静待完工……10月28日,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媒体开放日活动走进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东中华”),记者跟随媒体团步入沪东中华一艘正在建造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近距离探访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什么是LNG船?它为何享有“明珠”般的盛誉?中国造船业是如何一步步跨越技术鸿沟,让这座“移动的冰川”从图纸变为现实,进而跻身全球先进行列的?

建造“移动的冰川”,从无到有的挑战

要理解LNG船的独特价值,首先要明白它的基本定义。LNG船并非普通的货轮,其本质是一座在海上安全运送天然气的“超级冷冻库”。为了便于运输,天然气会被冷却至零下163摄氏度,凝结成体积仅为气态时六百分之一的液体。LNG船的核心使命,便是在长达数周的海上航行中,将这种极低温的液态天然气稳定地运往世界各地。

正是这一使命,赋予了它极高的技术门槛和“皇冠上的明珠”这一美誉。其最核心、最艰难的技术在于液货舱的薄膜型围护系统——船舱内那层平整的殷瓦钢内壁,便是该系统的一部分。建造液货舱的殷瓦钢板厚度仅有0.7毫米,且材质易锈蚀,因此在这样的钢板上焊接犹如“绣花”。不仅如此,工人们还必须在恒温恒湿和洁净的环境下作业,因为一个手印级的湿气,都可能让殷瓦钢在数小时后便出现锈蚀,成为缺陷。而完工后的整个系统也必须将LNG在运输过程中的日蒸发率稳定地控制在极低水平,其技术复杂度与工程难度,常被业内认为堪比航母建造。

回顾本世纪初,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建造了首艘LNG船“大鹏昊”,迈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但当时,核心的殷瓦钢材料和高强度船用钢材都需全部进口。“一定要把LNG船的全链条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良深深意识到,这是中国造船人必须攻克的重要命题。

五代进化,从“学徒”到“领跑者”

从长青、长健、长安、长兴到如今的长恒,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从第一代LNG船到第五代LNG船在17年间快速迭代发展。

故事的起点是2008年交付的“大鹏昊”号。它属于第一代“长青系列”,解决了中国“能否建造”的从无到有问题。紧随其后的第二代“长健系列”,则以成功出口的“巴布亚”号为标志,实现了中国LNG船在国际市场上“零的突破”,让中国制造开始获得世界航运界的初步认可。

技术的追赶在后续型号上不断加速。2016年下水的第三代“长安系列”船只,率先采用清洁环保的双燃料电力推进系统,其性能参数已稳居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而2019年建成的第四代“长兴系列”,则进一步优化为效率更高的双燃料低速柴油机推进,标志着中国在关键的动力系统上实现了完全自主设计与集成,真正进入了世界领先阵营。

技术积累的顶峰,体现为最新问世的第五代“长恒系列”。该型号LNG船采用了最新的NO96 Super+围护系统,蒸发率仅为0.085%,比上一代下降15%。不仅如此,其快速性能较上代快速性提升8%,能耗与碳排放进一步减少,通达全球130个LNG岸站。“我们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陈建良对此颇为自豪,这款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LNG船一经问世,就在全球接单34艘。

国产替代,产业链更稳定

最初的“大鹏昊”号建造时,国内参与配套的企业约为20余家,整体国产化率不足30%。而今天,国内涉及LNG船配套的企业已经超过130家。曾经完全依赖进口的殷瓦钢、为巨轮提供清洁动力的双燃料主机,以及守护-163℃环境的低温绝缘箱等核心材料与设备已实现本土配套,大型LNG船的国产化率提升至80%以上。

据介绍,沪东中华还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型LNG围护系统,并实现在国内首个1.4万方LNG加注运输船上的装船应用,打破国外专利技术的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目前,该自主B型LNG围护系统技术已成功拓展应用至沪东中华承接建造的12艘大型集装箱船实船订单,推动我国LNG链储运装备从跟跑向并跑的转变。

随着综合建造实力的显著增强,在全球市场中,中国船企承接的LNG船订单份额从2008年的不足5%,增长至如今的30%以上。2004年至今,沪东中华已累计承接LNG船100多艘。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目标,全球航运业需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绿色与智能已成为行业的新赛道。碳捕集和氨、氢燃料等零碳动力技术,以及智能航行、智能能效管理等技术,正成为下一代LNG船的研发焦点。沪东中华正加快对这些创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及研究,仅2023年-2025年就向市场推出14型绿色环保新船型,推动海上LNG产业链向更加环保、低碳与智能化方向可持续发展。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