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工业重镇兰州红古区海石湾,方大炭素不仅以卓越的炭素产品引领行业,更以一批扎根一线的奋斗者铸就了企业精神内核。当目光从宏观战略转向生产线、设备间与乡村振兴车间,那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正汇聚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他们以匠心为笔,以奋斗为墨,将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党建领航: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2025年10月22日,方大炭素党委召开三季度党员立功竞赛暨小改小革表彰会,这次会议成为一场员工奋斗精神的集中展示会。会议表彰了在降本增效、安全生产与小改小革中涌现的优秀党员与项目,体现了公司党委对集团“深、实、细、准、效”工作要求的扎实落实。
在“党建促经营 党员争先锋”立功竞赛的推动下,各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带头冲锋,将“变、干、实”的管理理念贯彻到降本增效与安全生产一线。与此同时,全体员工立足岗位,从优化流程到改良工具,以一个个“金点子”为企业注入创新动能,形成了人人争先、处处创新的生动局面。
奋斗者画像之一:技术攻坚的“降本先锋”连旭亮
曾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最美职工”称号的方大炭素加工厂连旭亮,是一名电气技术员。他以党员的责任感与专业技术,直面新接头线西门子老数控系统性能滞后的难题。他放弃高成本的外委方案,带领团队自主攻关,仅投入材料费3.26万元便完成系统升级,较外委报价节约14.84万元。改造后设备性能显著提升,每班平均增产接头10个,预计每季度创效58.16万元。
在设备维保中,他坚持“能修不换”,成功修复价值5.52万元的电极线电主轴与4.32万元的西门子触摸屏,三季度累计节约创效81.35万元。连旭亮以行动诠释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控的深度融合,成为团队中一面鲜明的旗帜。
奋斗者画像之二:精打细算的“降本能手”陈正林
焙烧厂五车间电工陈正林的故事,藏在每一个细节中。一次天车故障中,他利用从旧设备拆解的备件迅速排除故障,节约了紧急采购成本。这种“修旧利废”的习惯曾被视为“捡破烂”,却在实际中屡建奇功,带动整个车间形成节约风尚。
他还通过优化热媒油炉运行方式,解决了静电除尘器电费偏高的问题,一项“小改动”年节约电费超15万元。此外,他为循环水泵加装低水位停机联锁,消除了设备干转隐患。凭借在多领域的贡献,陈正林成为厂内少有的“降本创效”与“安全竞赛”双料先锋。
奋斗者画像之三:智慧安全的“守护卫士”郭彦兵
安全品质部自动采制样中心的电器技术员郭彦兵,关注到送货车辆栏板高度不一导致蹬车平台倾斜过大的安全隐患。他创新设计了一套智能防护系统,将防护门与设备急停按钮联锁,实现“门启即停”,从根本上杜绝了坠落风险。
这一改造不仅解决了高栏板车辆的安全问题,还保留了应对标准车辆的能力,体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现场员工评价:“现在上下车感觉踏实多了。”郭彦兵用专业与智慧,将细节转化为可靠的安全保障。
奋斗者画像之四:乡村振兴车间的“技术标兵”马则乃果
清晨六点,50岁的马则乃果轻轻推开家门,走向吨袋加工车间。五年前,她还是仅会缝补衣物的农家妇女,如今已成为车间里的“技术标兵”。“最高纪录一天做30个吨袋,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她掏出手机展示工资到账短信——这部手机是她用首月工资买的“奢侈品”,更是她人生独立的宣言。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在方大炭素帮扶的乡村振兴车间里,一个个“马则乃果”正在成长:在方大腾达服饰车间,马祖比代和工友们创下月产1950条工作服的新高;在吨袋编织区,杨麦勒和团队克服高温赶制订单,月产量突破8000条……
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是方大炭素乡村振兴团队的系统性支撑:通过技术赋能,开展从零基础培训到计件激励的全流程培养,建立“师徒制”传帮带体系;强化防暑保障,为车间配备完备的清凉物资,并根据天气灵活调整作业时间;严把质量关口,构建“源头+过程+成品”三重质检防线,实现棉衣订单合格率100%的卓越成绩。
精神解码: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
方大炭素一线员工的奋斗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连旭亮的技术攻坚与陈正林的能耗“较真”,体现对卓越的追求;郭彦兵的智能改造彰显专业领域的突破;马则乃果的岗位坚守,展现奉献精神……更深层次上,这种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紧密融合,员工们将岗位工作与企业战略、国家发展相连,以“小我”之力助推“大我”前行,形成了企业攻坚克难、持续领先的根本动力,勾勒出方大炭素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精神底色。
方大集团高级副总裁、方大炭素董事长勉励全体员工,要以先进为榜样,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战斗力,团结一心,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在方大炭素,连旭亮、陈正林、郭彦兵……这些名字背后,是成千上万方大奋斗者的缩影。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汇聚成企业最坚实的底气,助力方大炭素在建设世界一流炭素企业的征程中,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新材料领域展现更大作为,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贡献“方大力量”。
(罗永岗 孙冬梅 张诗斌 殷朝霞 杨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