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小县藏着位“老清华”,科技报国55年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00:00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张 明

  “从清华学子到行业泰斗,从一线技术员到科技领军人,放弃百万年薪扎根汶上,引领新风光成为省属企业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近日,一场名为“致敬李瑞来先生从业55周年”的座谈会在汶上县举行,李瑞来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汶上、坚守创新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每一名与会者。

  “读书就是为了给国家作贡献,分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来到汶上就没想过离开。”1970年,他与5位清华大学同学响应号召,分配到刚成立的国营汶上无线电厂(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后来,其他同学陆续去了大城市,而李瑞来则在汶上成家,把心彻底留在了小县城。他曾婉拒同学拉他到国外发展的邀请,也曾顶住大公司百万元年薪的诱惑,推掉去高校从事专业研究的机会,一直在小厂里踏踏实实搞科研。

  1992年,他仅凭几页外国产品说明书,研制出了第一代可控硅晶闸管(380V)低压变频器,成为最早的国产低压变频器。不到半年,又研制出高压变频器,比进口产品至少节省300万元。后来,他又带领团队研发出无功动态补偿装置(SVG)、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等拳头产品,带领濒临破产的县城小厂,一路成长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的国有企业。

  李瑞来搞科研不分黑白,有时候在实验室不吃不喝,一站八九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串亲戚不交朋友,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研发。因为总想着数据和算式,他去上班时迷过路,还骑着自行车撞过电线杆。听起来可笑,背后的故事却让人肃然起敬。如今,年已八旬的李瑞来仍担任新风光技术总顾问,每天坚持科研十余小时,为科技创新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李瑞来55年的奋斗历程,也是汶上县求贤若渴、广开“才”路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汶上县深耕“人才向企集聚”工程,在北京、上海等地布局5个“双招双引”联络处,通过“蹲点”招才引智,先后落地7个人才创业项目,申报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9名。通过一系列引才活动,引进高层次协同创新人才44人,青年人才7500余人。

  汶上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钦国介绍,汶上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统筹238套优质住房助人才“安居”,发放3000万元“人才贷”,探索“政策找人”机制。同时打造“青鸟驿站”等载体,开展培训联谊,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络员制度,“一对一”解决人才就医、子女教育等需求,真正让人才留得住、有舞台、能成事。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