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理论武装、新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高标准服务保障重大活动
“十四五”期间,北京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在京华大地充分彰显。北京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质量推进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与此同时,北京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彰显大气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范,充分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对外宣传方面,北京高品质建设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矩阵,推出城市形象外宣系列产品,打造“魅力北京”“丝路大V北京行”等外宣品牌,推动优秀“京产”作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
北京用心用情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统保护提升抗战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整体活化利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今年7月,高质量完成抗战馆改扩建,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宛平城焕新开放。
“十四五”以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引领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
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
北京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十四五”时期北京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老城文化遗产历史格局逐步恢复。
“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方面,北京坚持保护第一,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园成功实现工业遗存向文化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
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十四五”期间,北京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会馆有戏”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高地。其间,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全市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69处;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
北京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供给,国内外高水平演出和赛事不断、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覆盖全年、文化名人的艺术交流俯拾皆是,有效提升了北京的城市吸引力。2024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北京还创办北京文化论坛,推动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响力持续提升,并创新推出“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掀起新大众文艺创作热潮。
此外,北京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更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1.4%,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亮点·
游客接待量及总收入双创历史新高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林亮介绍,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北京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3.7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722.4亿元,双创历史新高;接待入境游客近4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倍。
“十四五”期间,北京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7 方面 26 条举措)等政策,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首创“漫步北京”计划,推出500多条主题线路,其中“骑游中轴线”等成核心区漫游新方式。此外,北京认定100家文旅体验基地,推出三大片区17 条红色旅游线路,打造 400 余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推进三大文化带建设。
北京还培育打造了14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5个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环球主题公园与首钢园、亮马河、模式口等共同成为北京文旅新地标;实现文旅审批服务事项“一件事”办理,重点治理了“黄牛”倒票、强迫购物、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此外,北京在不断提升北京文旅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建立健全入境旅游服务体系,推动入境游加快恢复、持续向好。
琉璃河申遗前期工作全面推开
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北京经验”。
北京将中轴线申遗保护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通过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构建了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同时,以中轴线申遗有力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以及周边环境治理,太庙、天坛等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正阳门箭楼、先农坛神仓院、庆成宫等文物建筑实现向社会开放。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还建立起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聘请热心市民成为中轴线文化遗产监督员、志愿者,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十四五”期间,北京在推动琉璃河遗址等其他重点文物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提出“将琉璃河遗址打造为北京下一个申遗项目”,公布实施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大力推进遗址公园建设。目前已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前期工作正在全面推开。
本组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