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十四五”北京文化答卷出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干了这些大事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17:18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0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电局、市文物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围绕“十四五”时期北京文化建设成就做出详细介绍。

“十四五”时期,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健全机制,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在理论武装、新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

北京用心用情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统保护提升抗战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整体活化利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十四五”以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挖掘宣传好人好事,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持续开展“北京榜样”选树宣传活动,举荐身边榜样近7万人,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引领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北京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十四五”期间全力冲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力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老城文化遗产历史格局逐步恢复。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丰硕。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延庆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为长城保护工作注入更强大动力。北京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同时,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园成功实现工业遗存向文化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在三条文化带上,历史景观与时代新篇交相辉映,充分展现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坚实脚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出新出彩。北京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形成文博新潮流,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最美中轴线节目等带动传统IP“火”起来。三条文化带三个文化节、“京杭对话”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让更多群众参与分享,带动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创办国际非遗周,北京非遗常态化亮相大型国事活动,屡屡掀起国潮热、非遗热,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北京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会馆有戏”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高地。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大力度支持精品创作、技术创新和平台搭建,年产200余部电影,影视剧、网络文艺作品产量、质量全国领先,成功推出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志愿军》系列、《长津湖》系列,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的阿勒泰》,舞剧《五星出东方》、京剧《齐白石》,长篇小说《宝水》《平安批》,歌曲《一起向未来》等一批精品力作。制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去年以来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希腊人”“看·见殷商”等重磅展览。推出“旧书新知”品牌,真金白银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书香京城”蔚然成风。“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有了更多新空间、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京津冀三地协同合作,文化资源更加贯通。北京成功创办北京文化论坛,打造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高端平台;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响力持续提升,第十五届北影节首创“电影生活节”,试水“票根经济”,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今年创新推出“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掀起新大众文艺创作热潮。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任务书里,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始终是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文商旅体融合创造文化新生态。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广泛整合文旅、商务、体育、交通等各类资源,市区协同、部门联动,以举办电影节展、文物大展、体育赛事、节假日文旅活动为契机,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创新举措,有效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潮玩经济持续火热,LABUBU、WAKUKU火爆出圈,“跟着电影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打造可观、可玩、可体验的“一站式消费场景”,让更多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十四五”时期,北京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设施布局、内容供给、服务优化等方面不断努力提升,力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丰硕,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北京结合城市更新,将书店、美术馆、演艺新空间等文化业态引入社区、引入商圈,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69处。打造台湖演艺小镇,北京交响乐团正式入驻,建成全国首个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交响乐体验馆。目前,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基本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居民得以更加便利地享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

进一步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打造优质内容的展示展演展映平台,国内外高水平演出和赛事不断、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覆盖全年、文化名人的艺术交流俯拾皆是,这是北京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戏看北京”,2024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大型演出活动200余场,同比分别增长15.6%、65.6%,票房分别增长73.6%、177.7%,这些数据也印证了每年供给的增加。北京也是全国内容创作生产最活跃的城市,“十四五”期间推出新创舞台剧目超200部;电影年产量超200部、电视剧年产量30余部。每逢节假日,我们都提级谋划全市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文化空间,组织万余场文化活动,配套开展文化消费促进行动,发放文化惠民券,让市民有更丰富更便利的文化体验。

积极推进文化文物单位试点改革,鼓励博物馆延时错时开放,优化配套服务,丰富文创产品开发。特别是进一步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用科技为公共文化服务赋能,采用5G+8K、云端制作、线上直播等技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先后推出“云上读书季”“北京博物馆云”“数字中轴”等线上产品,还积极打造“第二现场”,持续改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水平。

来源:北京新闻

作者: 王丽晓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