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徐肖逍 每经编辑|文多
10月24日的资阳市雁江区堪嘉镇上,一片长30米、重约106吨的箱梁稳稳落在指定位置,这标志着成渝高速公路扩容项目全线首片预制箱梁架设成功。
作为四川省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至今已有30年,在很多人记忆中,它是“路窄”“弯多”“坡陡”“速慢”的代名词。随着扩容工程的建成,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成渝高速扩容工程的启动实施,正是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把这一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此背景下,成渝高速扩容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
5年来,成都始终牢记自身使命,在持续加强极核城市建设的同时,持续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强化与重庆主城区的双核联动联建,助力唱好“双城记”。
 成渝高铁早已开启公交化运营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成渝高铁早已开启公交化运营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做强极核:持续当好“双扇面”枢纽
前不久,一场名为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这是以“合作·创新·未来”为主题的国际招商活动。活动现场签约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金额超825.3亿元。
几乎同一时间,在距离成都东南200多公里的四川宜宾市,一家名为极米科技的上市公司正谋划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投影仪第一股”,极米科技创立于成都,后来因战略布局等因素考虑,将生产基地搬到了宜宾,构建形成了“成都研发+宜宾生产”的新格局。
两个场景,折射出新时代中的成都新定位、新使命。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的话讲,成都就是四川乃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双扇面大哥”:一面是连接全球网络,把更多国际资源“引进来”;一面是对接宜宾、泸州等省内市州,把更多资源“送出去”。
地处“双扇面”中间的成都,既是枢纽,也是极核。建好极核,是使命所在、责任所在。
“十四五”第一年的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提升成都极核功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成都“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
今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牢记使命,几年来,成都始终持续增强极核功能、强化辐射带动,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重任、挑大梁,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成都街头景色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成都街头景色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看经济总量:成都GDP(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从2019年的1.7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2.35万亿元,平均每年递增一个千亿台阶。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GDP同比增速达5.8%,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看产业结构: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做强产业支撑,优化构建起“3个国家级+22个省级+N个市级”的产业园区体系。同时,聚焦细分赛道和前沿领域,规划建设45个专业化、特色化“园中园”,培育形成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11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2024年,成都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均保持中西部城市首位。
看市场活力:通过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成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为“引进来”打造良好发展土壤。成都全市经营主体从2020年的292万户增至去年的395.7万户,净增超100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看科技创新:成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技术应用功能,截至目前,已构建完善“1个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创新中心+10个大科学装置+4个天府实验室”的高能级创新体系。其中,位于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电子温度“双亿度”(摄氏度)的重大突破。同时,为了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成都建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成“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完整服务体系,让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看对外开放:成都“双机场双枢纽”已经成型成势,成为我国内地第三个迈入年航空旅客量“8000万级俱乐部”的城市,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年货邮吞吐量也突破100万吨。截至今年8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已开通国内客运航线274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58条、货运航线37条。同时,中欧班列(成都)已累计开行超1.9万列,联通境外城市126座,开行数量和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从经济规模到产业链条,从交通枢纽到民生福祉,成都战略能级5年来持续跃升,这座极核之城正向上生长。
强化联动:双核的同向发力
“95后”重庆女孩胡秀颖,是川渝高竹新区的一位创业者。在这里,胡秀颖真切感受到“双城一体”的各种便利:涉税业务一站办结,无需川渝两头跑;企业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
这是国家战略落地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个缩影,也是成都和重庆作为极核城市发挥引领辐射功能的重要体现。
强化双核联动,共同唱响“双城记”,成渝一直在行动。
从2022年开始,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已经召开了三次,两座城市在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等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双核联动进程不断提速。最近的一次会议于2024年11月25日举行,会上审议了双核联动联建2024~2025年度合作项目事项清单(涉及50项)。成渝双核联动,也在这次会议上晒出一系列成绩单。
 重庆夜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利 摄
重庆夜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利 摄聚焦“交通圈”,成渝两地着力提升多式联运水平,完善市域铁路网络,增强航空运输能力,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两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全面推广,成渝间日均开行高铁动车对数约101对,日均客流量达18.9万人次。
聚焦“产业圈”,成渝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崛起。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早已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今,成渝地区是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
聚焦“科创圈”,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两地协同争取创新政策支持,共同获批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天府实验室与金凤实验室深化合作,两地科创资源实现共用共享;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为5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提供算力服务;两地共同组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活动200余场次,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聚焦“金融圈”,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已经落地子基金6只、总规模近百亿元;成都、重庆海关通过数据分中心系统互通,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重庆银行、成都银行等67家金融机构成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两地农村土地经营权实现相互挂牌交易。
聚焦“民生圈”,成渝共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两地持续推进教育文体资源共建共享、卫生养老服务强化联动合作;成渝还协同开展了全国首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同时,两地实现了工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了全国首个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跨省互认,打破了医保政策的地域性限制。
5年来,重庆与成都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实现从“极核定位”到“引擎效应”的有效转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增强了成渝两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玉章学者孙久文看来,这五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突出进展,在这个基础上,需要继续深化成渝两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对于未来的“双核联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也给出了五个建议:一要巧借外力、苦练内功;二要拓展空间、建圈筑群;三要协同治理、创新示范;四要转型提质、协同联动;五要均衡普惠、品质提升。
时代落子,“十五五”画卷正徐徐展开,成渝站在“第四极”新起点。一个创新动能澎湃、产业链条坚韧、人民生活幸福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持续深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也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彰显更大价值和更大担当。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徐肖逍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