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文华学院联合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基于智造工场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现代制造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学校通过深度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资源,成功构建起了以“智造工场”为核心、兼具文华特色的“能力评价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数智赋能全过程”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机制,有效缓解了现代制造领域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支撑。
打破壁垒 “智造工场”搭建多元协同育人生态
学校以“智造工场”为载体,高效整合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教育资源、行业标准规范、企业实战场景四大优势,创新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育人生态链。通过与龙头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机器人创新联盟深度合作,学校建成多个实体“智造工场”和智能制造教学生产线,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打破了传统育人模式的壁垒。
实战引领 “做中学”催生创新成果
学校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打造“项目式+做中学+创中学”的特色教学体系。学生在智造工场中直接参与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的高效转化。近期,由师生共同研发的“禽蛋缺陷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分拣—加工’产线研发”项目,成功通过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示,成为教学成果向产业创新转化的生动例证。近5年来,学校学生获全国性科创竞赛奖项数量增长42%,成功孵化“一种多功能草方格固沙车”等多项发明专利,育人成效显著。
全面赋能 “五育+双创”提升育人质量
在“五育并举”理念指导下,学校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将职业素养及能力与“双创”教育全面融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创新推出“五育积分”“双创积分”等评价机制,形成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5年来,学校已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输送2500余名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学生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学校专业建设成果丰硕,成功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成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43门省级一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攀升。
辐射带动 服务产业与职教改革双重突破
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地方职业教育的改革。近5年,学校承接现代制造业领域横向委托项目366项,年科研经费增长至4537万元;学校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企业近百家,其中包括“武汉骏腾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等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出武汉华兴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中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以及长江学子沈亮杰等多位创业典型,累计获授权知识产权400余项。与此同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文华学院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31030”产业集群提供了精准的人才定制服务,实现了区域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
目前,文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获批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称号,并与26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合作,牵头编写了首套20余本智能制造工程教材;全国已有20余所院校借鉴采纳该模式,获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先后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北省大学科技园”“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众创空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学院”等荣誉称号,为现代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打造了“文华样本”。
(戴颖 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