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政协委员、专家为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动力”
日前,市政协十六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一场围绕“深入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议政性协商扎实推进。会上,市政协委员、专家们立足前期调研,为成都产业园区提质升级谋良策、聚合力。
“立园满园”行动积势增效
深研细商再赋新能
去年10月,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同步确立产业园区发展总体目标。行动实施以来,成都产业园区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持续提升,已培育千亿级园区14个、500亿级园区26个,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此背景下,市政协于今年5月启动专题协商课题,组织调研组深入15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走进企业车间、项目现场,面向园区管理者、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收集一手诉求与建议。
最终,确定10篇大会发言、7篇书面发言,内容覆盖园区规划、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营商环境等关键领域,为协商建言奠定坚实基础,而“如何进一步使产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也成为此次会议大会发言贯穿始终的主线。
五大维度深度协商
贡献园区发展“金点子”
为充分发挥政协“人才库”“智囊团”作用,会议紧扣“立园满园”五大攻坚任务,分6个小组从“园区优化强承载、扩权赋能增活力、产业集群提能级、科技创新促转化、尊商重商优环境”五大维度开展深度协商,10位委员、专家先后作大会发言,让每一份意见都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金点子”。
“我们组调研发现,因历史原因及现行政策对工业物业产权分割转让的限制,不少中小企业买了厂房却无法取得独立产权证,难以通过抵押融资扩大再生产。”园区优化强承载专题小组内,市政协常委车晓玲翻着调研笔记直言,“建议尽快出台《成都市工业标准化厂房分割登记实施细则》,开设‘绿色申报通道’,让企业‘有厂更安心’。”
扩权赋能增活力讨论现场,市政协常委钟红平提出:“要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得分级制定赋权清单,把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等关键审批权限下放园区,再推动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联合驻园,让项目信息‘一次填报、多部门共享’。”这一建议也得到小组其他委员认同。
针对产业集群提能级,市政协常委刘鹏飞表示,成都数字文创2024年核心规模达3819亿元,建议培育“链主”企业开展链式招商,实施“天府IP全球活化计划”,建“一站式出海服务中心”。
“中试平台80%集中在大健康等三大领域,分布不均。”科技创新促转化方面,市政协委员梁田指着调研报告分析,“得由政府牵头搭建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定期发布示范清单,帮企业破解新技术‘落地难’。”
围绕如何尊商重商优环境,市政协委员沈伟坦言:“中小微企业‘获得感’还不够,准入、融资、政策落地是突出难题。”他建议把跟踪陪伴、专班服务延伸到中小微企业,形成“链主突破、中小微集群发力”格局,助力成都巩固提升发展位势。
随后的大会发言上,朱和金、周万生、何玉建等委员、专家进一步细化建议,从培育千亿级园区、扩大产业专项基金规模、设立影视保税区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整场协商中,委员们结合调研数据直言痛点,职能部门现场吸纳意见,形成“双向互动、同向发力”的良好氛围。
做实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
推动建议落地生根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委员更好服务中心大局、精准建言,议政性协商会前,市发改委、市投促局分别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市“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行动实效与招商引资攻坚成果,详细解读了园区发展相关政策背景、核心数据与推进重点,帮助委员全面掌握全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此外,通报全市相关重点工作情况将作为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固定议题,确保建言更贴合实际需求、更契合发展方向。
协商不是终点,成果转化才是关键。协商会后,市政协将整理委员建言,形成涵盖空间优化、产业链培育、创新驱动、体制改革、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报送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这份凝聚着委员智慧的“建议清单”,正逐步转化为推动园区发展的“行动清单”。
据市政协介绍,下一步,将持续跟踪建议落实情况,推动“立园满园”行动走深走实,助力成都产业园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