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10月25日,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在陕西杨凌开幕。作为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顶级盛会,本届农高会吸引了全国31个省(区、市)、9个农高区及近50个国家的1800余家农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参展。

会上,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秸美”)携其在秸秆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创新成果——“创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秆木质纤维素三组分分离”技术(以下简称:“三组分分离”技术)惊艳亮相,吸引众多目光,成为展会焦点。
对农业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一道世界级难题。中农秸美通过“三组分分离”技术,可以将9种主要农作物和植物的秸秆废物完全分解转化为高价值工业产品,成功实现零废弃、低耗能、高值化利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更有价值的是,在解决秸秆废弃物问题上,中农秸美还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再到商业化的全部链条,形成了全产业链共赢的商业化解决方案。中国有望以此为基础,率先建立一条崭新的、绿色的循环产业链。
打破路径依赖,驱动产业重构
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日益凸显的当下,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不再是环保议题中的“配角”,而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战略要地。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各类粮食作物产生的废弃秸秆超过9亿多吨,这些秸秆若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为此,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等政策,引导全国各地减少秸秆次生污染、加强对秸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目前,秸秆主要采用还田、发电、压板、有机肥等方式利用,存在经济效益低、工业原料化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打破秸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传统做法的困境,中农秸美跳出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经过科研团队长期攻坚探索,发展了全新的合成生物技术路径。

天士力创始人、中农秸美董事长闫希军表示,“农业经历了机械革命、化学革命,今天,正在进行着生物与信息革命。唯有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彻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技术革命驱动产业重构和价值跃迁,才能开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境界。”
中农秸美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臧立华介绍,中农秸美利用自主开发的“三组分分离”技术,实现了秸秆废弃物的全生态闭环高值化利用。
通过该技术,中农秸美可以将水稻、小麦、高粱、玉米、芦苇、棉花、芦竹、甘蔗渣、竹片等9种主要农作物和植物的秸秆废物完全分解,100%转化为纸浆纤维、莱赛尔纤维和可溶解黄腐酸等高价值工业产品,成功实现零废弃、低耗能、高值化利用。

从资源消耗角度看,对比传统利用秸秆制备纸浆的化学法,该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降低70%、水耗减少80%,更加绿色环保。
“三组分分离”技术是全球唯一能对全部9大类农业秸秆实现全成分高效分离与高值化利用的技术。
由此,中农秸美可以真正做到把秸秆“吃干榨尽”,让数量巨大的各类“环境隐忧”变成取之不尽的“金色价值”。
独创领先全球的技术体系
“中农秸美针对秸秆废弃物处理所独创的‘三组分分离’技术具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权威认定的领先性、全球独占的唯一性、绿色高效的先进性。”臧立华表示。
其中,中农秸美新技术的领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独创四级酶解技术,如同精准的分子手术刀,可以将秸秆完美分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纯度都达到工业应用级别。二是对设备的集成创新,成功研发设计了四级酶催化反应核心成套设备及配套设施,实现了全自动运行。三是对工艺体系的创新,建立大数据处理中心,构建不同工艺及产品条件下的模型结构,并通过AI技术优化运行方式。
今年3月,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该项目被专家组一致认为“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被誉为“生物质精炼的中国方案”。

鉴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高度评价中农秸美“三组分分离”技术,称赞中农秸美立足国家重大发展需求,通过“酶-装备-工艺”全链条创新,为生物质精炼提供了标杆范式。“尤其将合成生物技术深度融入农业领域,既破解了‘卡脖子’的原料依赖问题,又培育出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具有双重价值。”
除了技术本身先进环保以外,利用新技术生产的工业产品,质量也更加过硬,市场竞争力更强。
以新技术生产的主要产品——生物基纤维为例,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生物基纸浆,其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折度、灰分等指标,均大幅优于以化学法传统生产的非木浆国家标准,与阔叶木浆相似。
“总的来说,我们通过对高活性生物酶及应用场景的技术突破,实现了秸秆木质纤维素组分的三分离,以无污染、低能耗水耗的酶解工艺替代了传统化学工艺。”臧立华说。

为秸秆处理更换“市场化引擎”
目前中农秸美生产的两大工业产品——生物基纤维和可溶性黄腐酸在国内均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其中,生物基纤维即纸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纸品消费国,纸浆需求持续增长。根据中国造纸协会发布的《中国造纸工业2024年度报告》,2024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12415万吨,同期国产纸浆量为9454万吨,供需缺口巨大,依赖国外进口。
另一方面,近年来,受益于全球双碳目标的引领和禁限塑政策的推动,以及消费升级的带动,纸浆模塑制品在食品、医疗等领域的需求迅猛增长,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臧立华表示,中农秸美的生物基纸浆的生产成本比化学纸浆低30%以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替代进口,解决我国纸浆短缺难题。
中农秸美的另一大工业制成品——可溶性黄腐酸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还田,具有绿色环保、性能卓越、综合成本低等特点,也可替代市场上现有的矿源黄腐酸和生化黄腐酸。

目前,中农秸美在安徽宿州的2万吨级产业化示范线稳定运行,产线运行、产品市场、经济效益均已得到验证。这意味着中农秸美已经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再到商业化的全部链条,形成了全产业链共赢的完整解决方案。
臧立华表示,经过中农秸美测算,12万吨原料标准化酶催化降解秸秆智能化工厂模块具有能源消耗最少、收储半径最优、物料平衡最优、建设规模最佳、投资效益最高的优点,是进行推广的最佳单体规模。
“12万吨级产线占地约100亩,可以形成标准化模块的园区,匹配50-100公里的收储半径,预计年产生物基纤维产品约7.2万吨、可溶性黄腐酸产品4.8万吨。”臧立华说。
市场人士认为,由于中农秸美秸秆废弃物处理解决方案有着明显的高值化特征,这也使得对农业秸秆的处理,终于有望从一项政府强制的义务,转变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
“未来,秸秆废弃物处理‘污染+低质利用’的时代将成为历史,中农秸美的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将推动秸秆废弃物处理产业从‘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市场驱动’。”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民表示。
双轮驱动,迎接农业大航海时代
因看好中农秸美“三组分分离”技术的市场前景,本届农高会上,加拿大莫里森集团、安徽中创蓝图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华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蓬勃实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与中农秸美签署了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农秸美正式从“0-1”迈向了“1-N”的规模化复制新阶段。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河南省夏邑县人民政府等两地政府也分别与中农秸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农秸美全球首个农业秸秆循环利用示范产业园,将于近期正式落户国家杨凌示范区。
全球领先、前景广阔、模式成熟,扬帆正好。

2025年4月,天士力增资中农秸美,并以智能制造、产业经验强力赋能中农秸美的产业化拓展。由此,中农秸美的技术迭代进一步加速,并完善了“就近收储-酶解加工-下游转化”的产业化闭环。
根据规划,中农秸美的产业化蓝图将围绕“一个平台、双轮驱动”的战略全面展开。

“一个平台”是指打造集技术创新、产业运营与资本整合于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公司。该平台将集成合成生物技术研究院、装备创新中心、酶制剂创新中心三大研发引擎,为快速规模化复制提供强大的技术、资本和管理支撑。
“双轮驱动”,是指国内国外市场同时发力,同步拓展。在国内,中农秸美“十五五”期间将以国家农高区为起点,在全国建设几十个产业基地,年处理秸秆近千万吨,构建起覆盖国内主要产区的绿色循环经济网络。
在国外,中农秸美将重点开拓一带一路国家、中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秸秆资源富集区,以“技术+装备+标准”的集成式方案建设数智化生产基地,推动秸秆产业实现系统性革新。

此外,中农秸美还规划在全球推广种植芦竹等高纤维植物,布局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支柱,以海外产能反哺国内需求。
“中农秸美的战略路径,旨在将技术优势扎实地转化为产业成果,这既是商业路径,更是一份产业责任的担当。中农秸美愿意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闫希军表示。
面向未来的三点倡议
合成生物学专家、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当下正处于合成生物技术引领农业革命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各方应当把握机会,引领农业新生态的历史性跨越。
为了推动秸秆废弃物处理这一绿色产业更好的向前发展,推动我国在农业产业化竞争中成为规则制定者,中农秸美还面向政府及合作伙伴发出了三点倡议。
第一,呼吁机制创新,激活绿色动能。积极响应国家碳市场建设部署,完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加快生态价值市场化;并将生物制造纳入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政策支撑。
第二,倡导开放协同,凝聚产业合力。倡议共建产业生态联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共同提升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
第三,坚持全球视野,共创普惠未来。中农秸美愿与各国伙伴共享技术、共建生态,让中国方案惠及世界。

“从‘能用’到‘好用’,再到‘高值化利用’,借助生物合成技术,如今的秸秆,已经真正从废物成了宝物。只要我们持续探索、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每一株秸秆都物尽其用,让广袤的田野生机无限,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燃气与环境工程中心主任郭荣波表示。
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