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金秋时节,浙江省金华市武义江面白鹭翩跹,岸边层林尽染。
这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画卷,得益于浙江省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的持续赋能:
自2017年起,武义连续三轮累计获得9亿元省级绿色专项资金支持,配套其他财政资金36.8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8.42亿元,构建起“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治水是武义守护生态的“先手棋”。当地锚定“污水零直排区”全域创建目标,打出水资源保护“组合拳”。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城镇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工程,完成11.13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让“清水入河、污水入管”成为常态;投入1.85亿元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全域创建,覆盖266个生活小区、15个工业园区和18个乡镇(街道),成功打造1个省级标杆镇。与此同时,投入8800万元实施河道整治工程项目,重点推进武义江胡处段治理,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等举措,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与生态功能。
2024年,武义江各断面功能区达标率、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部稳定在100%,六度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
面对湿地退化、矿山裸露、灌区低效等生态难题,武义创新实施“一痛点一方案”精准治理模式。累计投入1.18亿元用于源口水库灌区节水改造,让灌溉效率显著提升;斥资3000余万元修复柳城镇县前村废弃矿山,让昔日“生态伤疤”焕发新生,新增水田177.8亩,实现年收益数十万元;履坦镇坛头湿地则凭借1400余万元改造资金,实现从“臭河滩”到国家3A级景区、国家森林乡村的美丽蝶变。
绿色资金不仅护了绿水青山,更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武义聚焦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品牌响”转型。在茶叶产业,通过支持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建设,“武阳春雨”区域公用品牌估值达27.35亿元,全县茶园面积12.57万亩,带动超6万人就业;食用菌产业创新“菌光互补”模式,实现减排二氧化碳5603.87吨的生态效益;中医药产业依托浙江寿仙谷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联合体,建设数字化示范基地和智能化生产线,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7.95亿元。
目前,全县共打造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各类工坊125家,带动5315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就地就近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达3.2万元,真正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朵菌菇撑起一个家庭”。
以“有机+文旅”为纽带,武义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当地积极培育茶旅民宿、研学体验等新业态,推出茶啤、茶膏、茶餐等30余种茶衍生品,撬动社会资本2.9亿元建设龙门双岩茶旅综合体。2024年,“武阳春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7.29亿元;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园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构建起集中医药文化、工业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
作为“中国温泉之城”,武义推动温泉资源与生态优势深度融合,投入4.12亿元完善温泉小镇基础设施,推动温泉康养产业升级。目前,武义温泉小镇已获评省级特色小镇和全国首批“美丽中国·康养名城”试点县,武义更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温泉管道入户工程,温泉输送成本从每吨100元降至10元,既降低民宿运营成本,又让游客享受高性价比温泉体验,带动民宿单间房溢价达300元,入住率提升至90%。2024年,全县温泉民宿接待过夜游客332.5万人(次),同比增长16%。
下一步,武义将继续深化绿色激励资金的精准投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特色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为全国山区县探索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武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