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梅湖、象湖总占地面积近7800亩,辐射周边人口近10万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是彰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城市特质的重要空间载体。
“墨色”梅湖作为艺术殿堂与文化高地,2021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有“八馆二园”,即国家一级博物馆八大山人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云工作车间、新中国第一代“红色雕塑家”程允贤雕塑艺术馆、江西画虎第一人彭友善美术馆、明清古建载体古典精品书屋尚书阁精品图书馆、文物臻萃典藏民营博物馆华南博物馆、民俗传统文化传承乔家栅糕模文化体验馆、省内唯一近代专业陶瓷美术馆恒茂美术馆,以及独具规模的江南园林个山园、占地面积近千亩的花博园。
“绿色”象湖作为城市绿肺与休闲水岸,是南昌市内最大的天然湖泊之一,湿地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环湖景观带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水娱乐的热门场所。同时,景区融合陆九渊、许真君、汪大渊等历史名人典故及豫章传统文化,打造了湖心岛、桥廊、豫章台、豫章书院、万寿宫、万寿塔、万寿桥等景点,通过园林建筑、雕塑等形式展现南昌深厚的文化内涵。
协同推进“梅湖+象湖”两湖提升,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两大景区的独特资源,进一步提升南昌的城市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对南昌现有旅游内容的有力补充。南昌市类似开封万岁山、清明上河园的大型沉浸体验式游乐园还比较少,湖滨生态游等内容还不多。梅湖、象湖景区在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占地面积864亩的花博园景区,十分适合整体打造、整体运营。二是对南昌现有文旅布局的有力补充。当前,南昌市热门景点主要集中在赣江沿线以及八一广场周边、中山路沿线,分布在城区的西北部,东南部城区相对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文旅项目,梅湖、象湖景区可以有效解决南昌市文旅空间布局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对南昌现有文化品牌的有力补充。梅湖、象湖景区有以八大山人纪念馆为代表的古色文化,以陈云旧居陈列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梅汝璈故居为代表的法治文化等,以及华南博物馆等10余个功能互补的场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南昌文化软实力,成为了解南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协同推进“梅湖+象湖”两湖提升,唱响千年豫章郡“墨色+绿色”两色品牌,需贯彻“突出一核引领、强化两湖联动、实施六大工程”的发展思路。
“突出一核引领”即建议以花博园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主题乐园。花博园占地面积864亩,内有主展馆、热带雨林馆及14个主题展园,可用于承载互动式项目。可围绕“八一起义”“建军大业”为代表的红色,“八大山人”“王勃”“许真君”为代表的“千年豫章”古风,洪都航空为代表的军事主题,借鉴河南开封万岁山模式,打造展现南昌形象、体现全省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主题乐园。
“强化两湖联动”即建议丰富“墨色+绿色”品牌内涵,持续打响梅湖、象湖品牌。针对“墨色”品牌,充分挖掘八大山人的生平故事进行深度包装,开发IP实景演出,通过光影、音乐、舞蹈、科技等方式再现其创作的场景,擦亮“八大山人”世界级文化名片。针对“绿色”品牌,围绕四季特色开展各类品牌活动,打造具有休闲、科教、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湿地公园。积极拓展沉浸式旅游体验,探索打造游船、户外探险、生态露营等特色旅游项目。针对串联打造,象湖、梅湖之间水系可连通,周边有梅汝璈故居、观音古寺、印钞厂、八大山人游乐世界、朱桥梅村等诸多景点,未来陆军博物馆装备展示区也将落户景区周边,可连点成线、整体打造。
“实施六大工程”即建议围绕景区提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一是创新驱动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夜游经济、实景演出、亲水项目等新型业态,探索引入L4级别智能无人游船,打造兼具书画艺术和湿地风采的都市旅游魅力区。二是宜居提升工程。布局亲子研学营地、老年康养步道、青年潮流市集等设施,提升警民路夜市街区品质,引入非遗手作工坊、小酒吧、谷子店等多元业态。三是美丽塑造工程。高标准开展梅湖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在景观小品、基础古建、配套设施等方面融入八大山人IP的视觉符号,打造“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园林式游赏空间。四是韧性增强工程。扎实开展梅湖水生态修复,做好景区内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确保在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五是文明传承工程。同步推进汪大渊、梅汝璈等历史名人资源的系统性挖掘、传承和创新。积极推进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城南龙灯”国家级申报。六是智慧赋能工程。规划AR导览系统,加入“互动彩蛋”提高趣味性。探索开发“一键呼救”系统,开发配套小程序。增设智慧互动设施,全面提升游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