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敏娜
“以前发的政策材料密密麻麻,咱看不懂。现在宣讲员到家里,边唠嗑边解释,把问题都给说透了!”金秋时节,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村民王占山家的炕头上,几杯热茶、几个凳子围成一圈,“吉祥乡音”宣讲队队员正拿着一份“需求菜单”,讲解乡村振兴补贴、医保报销政策。王占山边听边点头,脸上满是喜悦。
温暖的“炕头宣讲”,只是兴安大地政策宣讲热潮的一个缩影。从农家院落、社区广场到草原深处、边境小镇,一支支带着“泥土味”的宣讲团队,用乡音传递党音,将党的惠民惠农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用得上的明白卡。
今年,兴安盟各地紧扣群众需求,积极发挥“益·身边人”“家门口唠嗑队”“屯不错”等特色宣讲队伍优势,以“小快灵”的品牌宣讲队伍为网格,创新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宣讲+文艺汇演、宣讲+实地研学、宣讲+线上直播、宣讲+AI智慧课堂等形式,累计开展宣讲250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4.5万人次,推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走实走深。
为让政策宣讲精准触达不同群体,兴安盟细化“七进”宣讲载体,实现场景、内容、传播分众化。面向基层百姓,开设社区“板凳课堂”、嘎查村“炕头课堂”;面向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小小红色宣讲员课堂”;面向企业员工,推出“车间微课”;面向机关干部,打造“学习讲堂”,切实提升理论抵达率。
“咱今天不念文件,就聊聊医保咋报销、低保咋申请。”在突泉县团结社区的小广场上,十几位社区居民围坐在“小马扎”旁,聆听社区书记周春妮的解说。“以前认为养老金认证挺复杂的,原来这么简单!”居民杨玉侠感叹道。
像这样的“小马扎学习圈”,在突泉县早已遍地开花。
在阿尔山市伊尔施街道,“政策速递+法治普及+民族团结”的组合宣讲同样热闹非凡,司法局干部结合案例讲解法律援助申请流程,民政局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居民线上申请低保。在科右中旗广场上的“惠策直通”展台,工作人员正详细解答农牧民的秋收补贴、农机购置疑问。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分众化宣讲团将“共同现代化试点政策”制成了表格,牧民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存。
线下宣讲热闹,线上同样精彩纷呈。今年以来,依托“兴安理得”青年讲师团,兴安盟积极拓展网络宣讲新阵地,打造互联网行业党建红色直播间和“兴安理得”理论微课堂。目前已推出系列专题直播课程20余期,通过直播授课、短视频推送打破传统宣讲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理论学习指尖化、常态化,累计点击播放量突破30万次,深受广大党员干部、青年群体和基层群众欢迎。
此外,兴安盟创新打造“兴安理得”AI智能课堂——“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宣讲专栏,智能宣讲员“AI小兴”融合人工智能与政策服务,通过媒体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推送农业补贴、医保、养老等政策。
如何让政策宣讲不止于“一阵风”?兴安盟各地努力探索“常态化+智能化”的长效机制。乌兰浩特市铁西街钢花社区“益·身边人”宣讲队,除定期举办“政策大集”外,还联合医院、司法所提供义诊服务、防诈宣传。“既能听政策,又能量血压、学防骗,我们都爱听!”居民刘秀兰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家门口送课、‘马扎课堂’‘AI智能课堂云端宣讲’等形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变成群众指尖上的‘掌上通’、身边的‘暖心事’。”兴安盟委讲师团团长孙哲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