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构建“木林森”生态体系 赋能教师专业生长

时间:2025年10月21日 05:19

    语文教研组开展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师带领学生体验甘蔗种植,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田海清 摄)    教师带领学生体验甘蔗种植,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田海清 摄)

  近年来,在南宁市基础教育领域,南宁市澳华小学的“生态化教育”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该校以“尊重差异,多元培养,和谐持续,自然生长”的办学核心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木系—林系—森系”教师专业发展生态体系(以下简称“木林森”生态体系),让教师如树木般在教育“沃土”上自主生长、集群发展、持续迭代,打造出一支充满内生力、共生力、生长力的教师队伍。

  “木林森”生态体系: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密码

  澳华小学“木林森”生态体系以生态化理念构建教师培养逻辑,层层递进且相互滋养。校长黎斌表示,学校视每位教师为“树木”,尊重其差异,通过“个人职业规划诊断”机制引导教师自我诊断、规划。如新入职教师覃洁月借“青芽型教师”培养路径,明确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方向,深耕“生态化阅读教学”,实现从“新芽”到“青枝”的进阶。

  多个“木系”教师组成“树林”式专业共同体,构建“共生式成长营+自助式生长域”双轨模式。“四营”(入职训练营、学科成长营等)为教师必修的成长阶梯,名师工作室等给教师提供自主选择平台。如教师田海清通过“青蓝工程”从徒弟成长为师父,又经赛课、教研组磨砺成为南宁市教学骨干,带动年轻教师突破赛课畏难情绪,彰显“林系”共生力。

  多个“林系”群落组成教育“大森林”,以“循环、再生、持续、共生”机制保障教师发展。学校设进阶评价、分层分类培养(青芽、青枝、茂叶、深根4层)等机制。如教龄近30年的周秋梅老师通过分层分类培养,从普通班主任成长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牵头课题、创新课堂,成为推动学校教研生态迭代的关键力量。

  生态赋能: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双向奔赴

  “木林森”生态体系的构建,让澳华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个体化走向系统化,从单一化走向生态化,成效显著。

  在教师梯队建设上,学校现有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骨干教师2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2人、南宁市教学骨干17人,高级教师4人,19人获南宁市优秀教师称号。近3年,学校教师在城区及以上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超100人次,执教城区级以上示范课35次。

  在教育研究上,学校案例《“一核三层四优化”: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与实践》获评广西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小主人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新样态》入选自治区“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何银芳老师的成长轨迹是“木林森”生态体系成效的生动缩影——入职11年来,她从“被动执行任务”转变为“主动思考发展”,带领徒弟参与4个市级课题研究。在她的引领下,年轻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突破瓶颈。

  生态育人:从教师发展到学生成长教育闭环

  澳华小学“木林森”生态体系最终落脚于学生生命成长。“尊重差异,多元培养,和谐持续,自然生长”理念催生出“小主人课堂”,培养学生“善学创新(学习力)、自主会生活(生活力)、崇美有活力(表现力)”的核心素养。

  针对新教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面临“学生识字兴趣低、课堂参与度不足”的难题,周秋梅老师结合“青蓝工程”积累的带教经验,提出“绘画日记+AI识字闯关”模式,分享家校协同“大声朗读法”;田海清老师发挥赛课优势,指导设计分层阅读任务,融入跨学科元素;何银芳老师推动“教研共生共同体”,通过共备、听课、议课,引导新教师解决实践问题。

  新教师解决难题后,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从“被动学”变“主动探”,识字量、阅读能力显著提升,班级形成“互助共长”生态。学科带头人引领新教师掌握生态化教学法,学生实现素养进阶,生动诠释了“教师发展驱动学生成长,学生成长反哺教师发展”的闭环价值。

  从“木”的扎根到“林”的共生,再到“森”的繁茂,澳华小学以“木林森”生态体系撬动教师发展新范式,为基础教育提供生态化培养路径。这片教育“森林”中,教师是独特“树木”,团队是活力“树林”,学校是滋养土壤,持续书写生态化教育的澳华故事。

  本报记者韦薇 莫俊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