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探秘“最强大脑”粮仓
保护粮食安全 会呼吸的稻谷在这里“冻龄”保鲜

低温成品楼房仓。



近30米高的浅圆粮仓里,是一片金黄色的“地面”,这“地面”实际是堆积了27米高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低温、低氧、富氮的粮仓内“休眠”,在此期间,一旦接到指令,它们就将奔赴加工厂,蜕去谷壳,变成大米走进市民家中。然而,绝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将在粮仓内平静地度过规定的“休眠”期,然后将守护粮食安全的使命,交给新收割的稻谷……
这是记者昨日在成都粮食集团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所见场景。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由成都市国资委主办,成都益民集团承办的“探秘智慧粮仓”蓉城国企开放日活动走进该粮食储备库。近40名市民、企业代表走进粮库,实地感受现代化粮食仓储的奥秘与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
粮仓中的粮食
能保障大家需要吗?
“全方位保障粮食储得足、管得好”
漫步在高大的立筒仓、巨型的浅圆仓、林立的低温原粮仓之间,参观者既感受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心安,又感到新奇,更满是疑问。
“这里储存了哪些粮食呢?” “这些粮食会存放多久?”
“青白江粮食库储存的粮食有稻谷、小麦、玉米、菜籽油等类别。小麦一般储存4年,稻谷3年,菜籽油和玉米2年。”面对一个个问题,成都粮食集团副总经理谭秀玲一一解答。她告诉记者,“青白江库区有约50万吨仓容。除此之外,在崇州‘天府粮仓’核心区,还有一个18万吨的新粮库即将投用。”
粮仓中的粮食
怎么保持新鲜?
“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
“这些粮食放了这么久,会不会坏了,不能吃了?”面对市民的疑问,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副主任万雨晨表示,每个粮仓的粮堆内都布满传感器网络,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粮情,保管员通过系统即可远程掌握粮堆内部状况。同时,绿色科技储粮技术的应用让粮仓夏季温度保持在18℃—20℃,实现粮食的完美“冻龄”。“我们还探索运用了AI安全识别、AI虫粮识别等黑科技,让储粮管理变得更智能、更精准。”万雨晨表示。
据介绍,为了防止“粮耗子”,确保储备粮实时在库,集团还建立了智慧化储粮系统。粮情、业务、物流、仓储管理四大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超级数字大脑”,让粮食从入库到出库的每一步,都实现了全程信息化、全过程监管、全方位可追溯。该系统还与国家、省、市各级相关平台对接,便于远程监管,确保储备粮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粮仓中的粮食
紧急情况下运得出去吗?
“不仅要管得好,更要调得动、用得上”
“这里储存的都是原粮,如果有需要怎么加工成大米、面粉之类的呢?”“粮食虽然存得够,万一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运出去、送到市民手里吗?”面对疑问,万雨晨告诉大家,集团粮食应急加工能力超20万吨/年。
不少市民关心交通问题,储备库内部拥有五股道3150米铁路专用线,更是“蓉欧快铁”的内陆首发站。周边是京昆线、宝成铁路、108国道和成绵高速,交通极为便利,库区年物流吞吐量高达320万吨,其中光是粮食就近一半。“相当于成都人每吃10斤从外地调运的粮食,就有1斤以上是从我们库区周转的。如果真的遇到紧急情况,我们可以做到成都市内1小时、成德眉资2小时全覆盖。”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2023年以来,我们采购本地水稻超8万吨,极大推动‘川粮入川库’。”万雨晨补充道,“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把粮食收好、存好,更重要的是要‘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我们守护的是成都粮食安全的‘定心丸’。”
据了解,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绿色智慧储粮建设,贯彻落实“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要求。谭秀玲表示,集团作为市属唯一国有粮食企业,未来将持续通过“东南西北”仓储物流布局提高仓储物流及粮储保障能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柳 受访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