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美国人号称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我个人觉得可能过于自信,最乐观的估计是2030年后可能小批量生产。”梁锐直言,当前固态电池仍面临多重未突破的瓶颈,远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条件,即便如欣旺达此次发布的新品,也需在量产成本、工艺适配性上持续攻关。
首先是核心材料的安全性与工艺适配性问题。梁锐指出,主流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存在明显短板:在空气中易与水反应产生有毒的硫化氢,且电池工作需要10MPa以上的外部加压,既不符合商业化安全标准,也增加了制造难度与成本。此外,固态电池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尚未彻底解决——电极与电解质无法实现100%紧密接触,需依赖界面层技术打通离子通道。虽有中国科学院团队通过碘离子构筑接触层取得突破,欣旺达此次发布的聚合物固态电池也实现了<1MPa超低外加压力下的稳定循环,展现出工艺优化潜力,但该类技术仍需进一步验证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距离全面产业化应用还有较长距离。
其次是技术体系与制造工艺的不成熟。梁锐强调,固态电池并非单一材料的创新,而是涉及材料制备、电极设计、装配设备的全链条变革。目前行业既无成熟的固态电池技术体系,也缺乏适配的生产设备与工艺标准,例如电极制备需重新设计配方与流程,装配环节需攻克高压封装等难题,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与巨额投入。
最后是经济性与替代可行性问题。梁锐以铅酸电池为例,指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铅酸电池,至今仍在低速车、备用电源等场景广泛应用,并未被锂电池完全取代,核心原因在于其性价比与场景适配性。同理,液态锂电池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生态与成本优势,即便固态电池未来小批量量产,也难以在性价比上快速超越液态锂电池,更无法实现“大规模取代”。
宁德时代(SZ300750)欣旺达(SZ300207)科达利(SZ002850)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