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来看产业链初具规模、硫化物占据主流。定量来看,截止4月,固态产业链企业数量>280家,固态电池(含半固态等)产能规划>450GWh,实际投产>25GWh,有效产能<20GWh。定性来看,扩产规划、终端验证、性能指标均在提速&突破,当前储能和飞行器有望成为快速起量板块。原材料和应用端不存在绝对瓶颈,工程化量产是核心问题。
2、#技术路线共存、应用场景多元、主流收敛全固态软包硫化物。混合固液电池的低成本产业化速度快,适配于储能、低空等场景;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叠加锂金属负极实现高比能高功率,适配低空场景;动力场景需要更高能量密度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未来看硫化物融合其他辅助路线,#核心痛点在于空气稳定性。封装路线来看,软包兼具应力控制和界面结合,适配1-20MPa加压场景,其次是方形,再次圆柱。
3、#干法电极、多级辊压、等静压或为未来趋势。全固态电池里的固固界面结合是核心制造技术瓶颈,主要通过高压致密化、电解质&极片复合、封装工艺和高压化成分容等技术解决,当前呈现正负极干法制备,电解质湿法工艺(非极性溶剂)的特点。整线来看,60-70%新增,其中40%左右全新开发,20%左右改造,其他设备复用,#预期量产下的设备投资是液态电池的1.5倍。干法电极的核心步骤在于PTFE纤维化、混合、成膜等,对混合均质一体机(超低物料残留率)、干法复合成膜一体机(复合工艺、连续成膜)、#新型粘结剂的选择 等提出严苛要求。但硫化物制备目前呈现离散特点,部分环节需要手套箱,需要彻底去除人工参与缓解。
4、#新材料层出不穷、关注新方向。1)MOF(金属有机框架),促进锂离子去溶剂化,有效提升电池倍率和循环寿命,#促进锂在锂负极表面的均匀沉积。把MOF和固态电解质复配起来,有利于氧气的吸附(蓝廷新能源)。而COF(共价有机框架)作为多孔材料同样可以关注。2)正负极的技术迭代:转换型正极S/Li2S和超薄锂金属/无锂负极。3)聚离子液体解决电化学窗口窄,热稳定性低,脱溶剂化困难额问题。4)超高耐热超大孔径行的刚性骨架(1~20μm),可以用于硫化物全固态等静压工艺的载体。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