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此次事件堪为近年来国有大行为化解城商行金融风险而下场收购的首个案例。
文/机构投资家 郑意
近日,金融行业里一场较大的收购吸引了市场高度关注。10月26日,锦州银行官网发布公告称,经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收购承接锦州银行的相关资产、负债、业务、网点和人员。双方已签署《收购承接协议》,确保锦州银行依法开展的商业银行业务及资产负债由工商银行受让。
此举意味着自2019年工行首次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锦州银行后,这一城商行最终全面并入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之列。
正如10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致辞所阐述的那样:“我们将坚定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筑牢风险防控坚固屏障。巩固风险处置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结合来看,此次收购恰是对李云泽局长“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要求的精准落地。
可以这么说,此次事件堪称近年来国有大行为化解城商行金融风险而下场收购的首个案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机构投资家》将对该案例的过程、纾困方式及意义进行全面复盘。
1.一场跨越六年之久的风险处置始末
此前市场就曾对锦州银行的走向作出过很多猜测,如今结局尘埃落定,让不少人心情复杂。许多银行业同行感慨万分,这家曾辉煌一时的城商行,最终还是迎来了被并购的结局。
站在锦州银行被收购的关键时间节点,给投资者更多的感触则是,从当年的势头最盛,在东北地区遍地开花,再到当下“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等待着锦州银行的是摘掉了城商行的标签,也标志着我国城商行阵营又少了一位重将。
复盘来看,此次并购并非突发事件。
锦州银行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辽宁锦州,最初是锦州市的一个城市信用联社,而在大刀阔斧地推行金融改革契机下,一步步做大做强,到2015年成功赴港上市之时,该行在全国已有15家分行。
锦州银行曾是城商行中的“优等生”。在2013-2017年期间,其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营收从39亿元增至188亿元,累计增幅高达382%;净利润从13.55亿元飙升至90.9亿元,五年间增长逾5倍,一度超过众多银行业绩。
然而,随着业务的激进扩张和内控管理的失效,锦州银行所存在的诸多风险问题开始显现。
先来看业务方面。按照正常逻辑,银行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要的资产护盘和盈利发展模式,但在2018年以前,锦州银行的投资类业务占比非常高,比例一度超过50%,为做大规模和业绩增长贡献了很大增量。得益于此,2017年锦州银行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实现快速增长,资产总额达7234.18亿元;实现净利润90.9亿元。
彼时,也有不少银行或多或少存在畸形资产端结构偏离银行主业这样的问题。而为了规避风险,国家监管部门开始下场进行调控纠偏,2017年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开始对银行的同业业务、投资业务、理财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中存在的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等问题开始专项治理。
也正是从政策收紧开始,锦州银行投资业务规模开始急转而下,由2017年年初占资产总额58.8%下降至年末的46.35%。
进入到2018年,监管出手越来越严,出台了不少法规对银行非标业务进行肃清整治,这也预示着锦州银行依靠单一投资业务拉高利润、抬高资产回报率的战略打法已成过去式。数据显示,2018年其投资业务占比大幅下降至27.41%,最新披露的2022年中期报告显示,投资业务占比进一步下降至20%以下。
受此影响下,锦州银行此前集聚的资产质量问题集中爆发,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快速恶化,业绩也迅速“变脸”出现了罕见亏损,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该行归母净利润亏损45.93亿元,2019年再亏9.59亿元。彼时锦州银行风险问题已经摆上了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