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十五五”的三条经济线索(一)单一增长迈向多元驱动理解“十五五”的历史定位,需要置于2035远景目标的图景下来思考。如果按照“三步走”模式,“十四五”时期量是重点,“十五五”时期质更为关键。在此基础上,“十六五”是拾漏补缺,完成目标的“最后一跃”。因此,某种意义上,如果“十四五”是基数,那么“十五五”则是乘数。最后,我们建议辩证地看待2035年远景目标《说明》中对于“翻一番”的表述。换言之,未来我国的增长目标,并不是简单关注不变价GDP,而有望转为更加综合的“实际GDP/GNI+通胀+汇率”的三元驱动。
这一背景下,沿着党的二十大以来的重要文件精神,不难引出“十五五”计划中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三条线索,即:发展新质生产力、“反内卷”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逻辑闭环。(二)线索一: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是“十五五”规划的中心目标。
在'十四五'奠定的良好基础上,我国经济正站在从'量增'迈向'质变'的关键拐点。“十五五”期间,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打造“传统升级—新兴壮大—未来培育”的梯度发展格局:一是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全链条赋能,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巩固优势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三样”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新赛道,布局人形机器人、工业元宇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三是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在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持续攻关。
要特别提示的是,新质生产力并不简单等同于“硬”科技和实物生产部门。因此,“十五五”期间,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业将成为工作重心。
从更现实的角度看,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迭代,也意味着新型服务业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与日俱增:一是随着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大量岗位将被迭代出局,制造业的“无就业增长”甚至“负就业增长”成为常态。二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服务业占比重显著偏低,即使考虑到居民消费结构依然低于世界主流水平,与我国出口导向和工业立国的发展思路有较强联系。三是未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格局下,实物产能扩张趋缓,政策重心将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倾斜,必然要求一个更具纵深的服务业市场。(三)线索二:“反内卷”在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的同时,我国供需出现结构性、局部性失衡的苗头。相较于十年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时期,一个新特征是:失衡产业开始在新经济、新动能领域涌现。
大家的疑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反内卷”的抓手是什么,以及政策层面如何评估“反内卷”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建立“反内卷”长效机制更为关键,其核心在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特别是“有为政府”。
这首先需要以系统性改革为牵引,重塑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四)线索三:要素市场化改革前述“有为政府”,仅聚焦狭义的“反内卷”语境。然而,从广义的视角看,“有为政府”是“有效市场”基础,两者共同勾勒的,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大幕。以市场较为关注的“扩需求”政策为例,实践证明单一的刺激手段效果有限。“扩需求”无法绕开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命题。这些潜力背后,是典型的“人地钱”难题。
一是市场扩容,从“存量争夺”到“增量创造”。统一大市场将地方保护主义下的“碎片化市场”整合为覆盖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为企业突破需求壁垒提供空间。二是规则重塑,以“制度刚性”遏制恶性竞争。二十届中财委第六次会议明确了统一大市场的重点方向,即“五统一、一开放”。三是生态优化,以“协同治理”引导良性竞争。统一大市场通过“政府-企业-制度”的协同,构建良性竞争生态。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