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山东民营企业正以绿色技术重构产业逻辑。全球最大渔光互补项目——宏烨2GW光伏发电项目,由魏桥创业集团与国家电投合作建设,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池水制盐”的立体模式,年发电量达3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同时为魏桥铝产业提供清洁电力,形成“绿电-绿色制造”闭环。
五征集团的实践则展现了传统制造业的绿色突围:其飞碟汽车总装车间通过屋顶光伏发电,年绿电占比达41%,累计投入3亿元实施锅炉“煤改气”、涂装低挥发涂料改造等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万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些改造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变革——模具制造、焊装等核心工艺实现自动化,产品不良率下降30%,交付周期缩短50%。
山东的绿色转型已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GDP能耗下降5.2%,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40%;在“十强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绿色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5%。这种转型不仅是对环境责任的回应,更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日照港通过散货抑尘技术将碳排放减少9500吨/年,同时开发出“港口+光伏+储能”的新商业模式。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