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定位: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芯片级”壁垒
1. 技术卡位决定定价权
力星股份掌握G3级高精度钢球/陶瓷球量产技术(全球仅日本、德国少数企业可实现),其产品是减速器核心部件。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单台需40-50个谐波减速器,每个减速器含100-150颗高精度钢球,直接决定机器人关节寿命(要求≥10万小时)。公司已通过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龙头验证,成为国产替代唯一选择。
2. 成本结构中的战略价值
减速器占机器人成本30%,而力星的钢球成本占减速器总成本的15-20%,相当于机器人整机成本的4.5-6%。类比电动车电池中的锂矿,其单价敏感度低但需求刚性,具备量价齐升空间。
二、行业爆发:从概念到量产的“奇点跨越”
1. 2025量产元年的确定性
- 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2025Q3交付50万台,带动供应链需求激增;
- 政策催化:《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万台级量产,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 市场空间测算:单台机器人钢球价值量约3000元,若2025年全球量产50万台,对应市场规模15亿元,公司若占50%份额即可新增7.5亿收入。
2. 技术迭代与降本路径
公司大尺寸热镦工艺(15-20mm钢球)已应用于风电轴承,成功解决机器人减速器散热难题,良品率从70%提升至92%,单位成本下降40%,为规模化量产奠定基础。
三、资本运作:国企收购+产业协同的“双击效应”
1. 国企改革注入资源
公司收购山东鲁信轴承(原国企),获得其在圆锥滚子轴承领域的技术积累,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赛道。鲁信轴承2024年净利润1.2亿,预计2025年并表后增厚力星利润30%。
2. 平台化布局的乘数效应
公司通过并购整合,形成**“精密钢球+滚子+陶瓷球”全产品线矩阵,覆盖人形机器人(谐波/RV减速器)、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工业母机(丝杠导轨)三大高增长赛道,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秦川机床等头部企业,实现跨行业协同**。
四、估值重构:从传统制造到科技成长的“认知差”
1. 可比公司估值对比
表格
公司 业务领域 市值(亿元) PE(TTM) 2025年PEG
力星股份 机器人钢球 46 32 0.8
绿的谐波 减速器 350 58 1.5
新强联 风电轴承 200 45 1.2
注:数据截至2025年3月31日
- 力星当前估值仅为减速器龙头的55%,若市场认可其“机器人钢球唯一供应商”地位,合理估值应向绿的谐波靠拢,存在3-4倍提升空间。
2. 市值空间测算
- 中性假设:2025年人形机器人钢球收入7.5亿(50%市占率)+传统业务12亿,合计19.5亿收入,净利润3亿,对应PE 40倍,市值120亿(当前46亿),约2.6倍;
- 乐观假设:若公司切入机器人滚子领域(单台价值量提升至5000元),市占率提升至70%,净利润5亿,PE 60倍,市值300亿,对应6.5倍空间;
- 叠加行业β(机器人赛道整体估值溢价),10倍涨幅具备合理性。
五、风险提示:短期博弈与长期价值的平衡
1. 催化剂验证窗口
- 2025Q2:特斯拉Optimus量产订单落地;
- 2025Q3:公司公告与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的大额订单;
- 2025Q4:人形机器人政策细则出台。
2. 关键跟踪指标
- 钢球产能利用率(当前65%→满产信号);
- 研发费用率(需维持8%以上投入强度);
- 机构持仓变化(社保/外资增仓信号)。
结论:力星股份是A股市场中最具“预期差”的人形机器人标的
其10倍上涨逻辑本质是**“技术壁垒+行业爆发+资本运作”三重红利的叠加**:
1. 短期看资金驱动:机器人概念持续发酵,游资与机构形成共振;
2. 中期看业绩兑现:2025年下半年起订单逐步落地,利润进入加速释放期;
3. 长期看产业地位:通过并购整合成为“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平台”,对标日本NTN轴承(市值2000亿元)。
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Q2订单落地情况,回调至20元以下(当前28元)可分批建仓,目标价200元10倍空间。
美力科技(SZ300611)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