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策、资本、技术三重共振,可控核聚变从“科幻”迈入“工程化”,产业链迎来黄金布局期。
---
【开篇:政策点燃行业引线,核聚变站上风口】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将核聚变能纳入“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范畴,将其列为与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并列的未来产业核心方向。与此同时,上海发布《未来产业培育措施》,明确提出对可控核聚变等领域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政策强力助推下,资本蜂拥而至——截至2025年,全球聚变领域累计商业资金已突破100亿美元,仅中国规划中的聚变项目总投资额就超1500亿元。
与稀土行业逻辑类似,核聚变产业链中,“有技术、有订单、有壁垒” 的企业将成为最大赢家。尤其是超导磁体、耐高温材料等“卡脖子”环节,占装置总成本40%以上,未来十年有望享受订单爆发红利。
---
【核心公司分析:六家领军企业全透视】
1. 西部超导:超导磁体“国家队”
· 细分领域:上游超导材料,提供磁约束核心线材
· 核心逻辑:全球唯一同时量产低温、高温超导材料的企业,ITER项目超导线材市占率40%,独家供应中国环流三号、BEST装置。
· 投资看点:2025年合同负债同比增2倍,订单排至2030年;高温超导带材量产成本比海外低30%,毛利率达50%+。
2. 永鼎股份:高温超导“降本先锋”
· 细分领域:上游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 核心逻辑:其YBCO带材临界电流密度突破300A/mm,已锁定ITER和CFETR项目41亿元订单。
· 投资看点:2025年中报净利润同比暴增917%,产能利用率100%;PE仅28倍,较行业平均50倍显著低估。
3. 安泰科技:耐亿度高温的“防护盾牌”
· 细分领域:中游偏滤器、第一壁材料
· 核心逻辑:全球唯一批量供应钨铜偏滤器的企业,产品用于ITER、CFETR、BEST装置,耐高温性能超1亿摄氏度。
· 投资看点:钨钼合金国内市占率80%,2025年聚变相关订单同比增长200%;PE仅25倍。
4. 国光电气:真空系统的“守门人”
· 细分领域:中游真空室、偏滤器制造
· 核心逻辑:为ITER提供核心偏滤器,并研制全球首台符合ITER标准的包层部件检漏设备。
· 投资看点:切入NASA供应链,技术壁垒极高;2025年聚变业务营收占比升至35%,净利润增速超150%。
5. 合锻智能:真空室“精密制造专家”
· 细分领域:中游真空室成型与焊接
· 核心逻辑:深度参与BEST项目,承担真空室精准成型及焊接技术研发,精度达微米级。
· 投资看点:独家中标BEST真空室2.09亿元订单,锁定2026-2027年业绩;中科院技术背书。
6. 中国核建:聚变装置“总装王牌”
· 细分领域:下游工程总包与安装
· 核心逻辑:ITER项目中国唯一安装商,承担BEST装置土建与总装。
· 投资看点:核级施工资质垄断,订单饱满;PE仅12倍,股息率4.5%,防御性突出。
---
【风险提示与投资策略】
核心风险
1. 技术迭代风险:等离子体稳态燃烧、氚自持等技术尚未完全突破;
2. 商业化延迟:示范堆预计2035年建成,商用堆需至2045年;
3. 估值泡沫:部分概念股PE超50倍,需警惕业绩兑现不及预期。
实操建议
· 新手首选:通过核电/高端装备ETF间接布局,分散个股风险;
· 进阶策略:跟踪“订单负债率”指标,优先选择合同负债增长>50%的企业(如西部超导、合锻智能);
· 风控底线:设置20%止损线,当股价跌破60日均线时减仓。
---
【结语:长坡厚雪,布局正当时】
可控核聚变已从“50年后的梦想”升级为“10年内的产业”,BEST装置2027年发电、CFEDR示范堆2035年建成等里程碑清晰可见。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上游材料与中设备企业将率先受益。投资者宜保持战略定力,聚焦技术真突破、订单真落地的“硬核”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原创声明:本文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报告及上市公司公告,引用请注明来源。#可控核聚变 #
